纽威评论:研究华人,分析世界,挑战舆论

有任何关于“华人参政”这个话题的想法,请电邮 editor@newayopinion.com 不光是加拿大的朋友,也欢迎生活在美国,澳洲等地的朋友跟我们互动,表达。

 

前言:BC省将于5月9日进行省选。《纽威评论》也开始了专访候选人和华裔选民之旅。只是在讨论选前和当下社会状态之余,此次的专访之旅,我们也带上了更大框架的问题 - 那就是关于“华人参政”这个概念的本质内涵到底是什么。

 

在把专访内容呈现之前,用一篇评论文作为开头,以表达我们的“问题意识”。

 

***以下为正文***

 

文/ 赵一昉

 

选举又要来了。五月初,加拿大BC省将举行新一届的议会选举。到底是省自由党保住十六年的江山,还是省新民主党攻擂成功,将会是这个春季全省所关注的焦点。而今次省选,目前确认的已经有近20位华裔候选人代表各党派参选,很是热闹。

 

平时留心观察舆论走向的朋友都会发现。每次到了选举周期,有着华裔背景的参选人及其支持者都会喊出“支持华人参政”和“某某候选人将为华人社区发声”的口号。只是到底什么叫做华人参政?华人参政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为华人社区发声”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似乎一直没有被华裔从政者,社区领袖及时事评论人们认真讨论过或者讨论清楚。笔者希望就选举正热闹的时候,开启这样一个对话。望所有关心华人社区整体发展的朋友们一起参与讨论。

 

问题(一):到底谁可以被算作华人社区的一份子?

eveline-xia-610px

加拿大的华人社区有个特色,不少人都以为自己所属的华人圈子就可以代表华人整个群体。(整个北美华社都是如此。)所以当他们在说 “我们华人如何如何的时候“,我们其实指只是自己个人的想法或者自己周遭一个小圈子的想法。事实上若纯粹以血统而论,土生华人(CBC),第一代移民,1.5代移民,老华侨都属于华裔。而地域背景来说不光是两岸三地,来自于东南亚的华人也有不少。到底谁才能够被算作华裔呢?

 

举个例子。近年来,大温哥华地区房价问题闹的沸沸扬扬。2015年华裔女青年Eveline Xia 发起的#没有一百万(#Don’t have a million)运动和集会抗议房价危机,却遭到了部分新移民的批评,认为她的立场非常“不符合华人的利益”。为什么同为华裔,Eveline 的利益就不是“华人的利益”了呢?根据个别人士的逻辑,因为这个女生从小就来到加拿大,以至于思维“太西化”和“太本地”了,所以不能代表华人。这样的逻辑合理吗?值得去做探讨。

 

如果对于华人社区的概念和范围界定都没有一个大致标准的话。一切关于社区发展的讨论都将陷入鸡同鸭讲的死胡同。笔者个人的建议是,只要自认为是华人,那么就应该被视为华人社区的一份子。毕竟作为一个少数族群,海纳百川,尽量把格局做大,终究是好过自己说自话,各立山头。

 

问题(二):华人到底有没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声音?

 

华人社区的多元性,导致了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当我们说希望某某政治人物说要为社区发声争取华人利益的时候,到底什么要“发声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华人利益到底是什么呢”?华人的经济背景不同可能导致在经济政策的看法不同;华人的成长环境和年龄层不同可能导致对于价值理念的看法不同。如前文所述,华人社区不少朋友往往容易“代入感”太强,把自己小群体的思维误认为可以代表整个社区。而事实上,许多具体政策议题,通常并没有什么“华人立场”而是只有“个人立场”。

 

以至于当我们听到政治人物要参选的时候关于“为社区发声”和“争取华人利益”这两个概念往往也只能是泛泛之谈,因为我们社区并有认真讨论过彼此之间到底有没有什么共同需要争取的目标。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刨根究底好好讨论一下。到底什么样的诉求是左派,右派,中间派,苹果派和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派的华人都想要去争取或者说捍卫的。

 

这种讨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具体的政策 (如投资移民政策,教育政策等等),2)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战略大方向 (如加拿大与中国的关系和BC省是否要更进一步拥抱大亚太地区),3)底线问题 (如不论政治立场如何,防止“排华潮”是底线,因为关系到所有华人的生存空间)。

 

或许这三个层次的讨论不是每个层次都可以达到共识,但展开沟通和讨论是社区内部互相了解的第一步。已经是少数族裔的我们如果彼此都认知不够,还去谈什么社区发展呢?先展开讨论,若有共识就一起去争取共识,若没有共识彼此保持尊重,但不放弃未来可能可以有共识的基础。这是华人社区需要走的第一步。

 

问题(三):到底什么叫做华人参政?

 

直接参选和投票当然是两种最简单明了的“参政”方式。笔者也是长期鼓励华人参选和华人提高投票率的鼓吹手之一。但在广泛和社区内许多朋友交流后,笔者发现许多人不论移民时间长还是短,不去参与的根本原因是根本不了解本地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不了解本地的热点议题,不了解几大政党基本意识形态和参选人背景的情况下,自然投票也不晓得在投些什么,更何况生活如此忙碌,也就懒得参与了。

 

可见除了继续鼓励有能力的人才投身政治和选民们积极投票外,我们应该回到最基础的工作。“参政”这个概念其实可以拓展得更宽泛些。从完全不了解到开始了解就是“参与”的第一步。如何让华人,特别是新移民早点关心本地社会的走向是这个社区应该去花精力做的工作。这个基础工作不去做,投票率和参选者的质量都不可能得到本质的提升。我们需要更高质量的中文媒体,更多有建设性的社区活动,以及与主流社会互动的机会和平台。至于具体应该怎么去做,这是华人社区的政治人物,意见领袖,侨领和媒体人应该一起去思考和实践的。简而言之,关心社会,参与社会,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情,本身就是“参政”的一小步。我们若永远只是到了选举周期才想到“华人参政”,那么这个社区在这个社会永远只能是“玩票”性质的存在。

 

同时,华人社区就许多社会议题,应该直接向主流社会表达,而非躲在中文舆论的小圈子里面。不论是加拿大东部的Karen Lin透过上英文媒体表达意见,还是温哥华唐人街几个土生华人组织的青年社团直接参与社运,都是很积极的表现。向这样主动往主流社会“进攻”的动作,应该更多,而且要成群地去做。

 

最后就是华人社区应该培养政治方面的储备人才。这个储备人才的概念不一定是要培养一批未来的政治人物,而是培养一批对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法律有一定深度认知的青年。当华裔年轻人希望在大学就读一些人文学科的时候,希望华裔家长不要过分阻碍。作为一个社区,我们需要在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储备。

 

问题(四):华人参政到底是伪命题还是具有实质意义?

 

除非是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不然的话一切政治活动在人类社会当中都是有意义的。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本身就是政治动物。而华人参政的实际意义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去探讨。

 

首先,作为个人生活来说参与政治,了解政治是一种基本需要。移民政策,税收政策,青年辅助政策,房屋政策都会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民主政治这个游戏规则不一定健全,这套社会运转方式也不一定完美。但整个西方社会的运转就是基于这套游戏的合理与不合理。套句大陆的用语,这就叫做“国情”。除非你发动革命推翻一切,不然一切就会在这个“国情”的大框架下运作。不论是社会生活还是经营企业若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当然会令一个个体或群体处于不利之处。而民主政治的核心就是参与。是的,关心不一定有用,但不关心肯定没用。投票不一定有用,但不投票肯定没用。现实就是,不论你如何抱怨这种运作方式如何没有效率甚至没有结果,弃权本身并不会把社会往你希望看到的方向发展。甚至,在关键时刻的弃权,很可能社会会往你不希望的方向发展。你弃权一点点,就表明别人意见的影响力就会大一点点。所以就算华人社区没有什么共识,但作为个体自身利益,每个单一的华人了解并参与政治肯定对自己是有意义的。

 

第二,我们要从世界史的角度,去看到海外华人参与政治的历史意义。对于生活在北美和整个西方世界的华人来说,过去就十年有两件大事影响着我们的生活:1)中国崛起 2)全球化的继续深化。

 

笔者先摘录自己以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全球化,文明冲突论,与“世界华人”的历史角色》里的内容:

 

“二十一世纪另外一大主题便是‘中国崛起’。而中国崛起的实际效果是庞杂且多层次的。从地缘政治,到企业扩张,再到留学潮,移民潮,‘中国因素’正在从各个层面影响着整个世界,不论它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又或者被认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而全世界的非中国大陆地区(此处包括香港与台湾地区)如何处理‘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世界’这样一种新常态则真的是种历史性挑战”

 

一方面中国崛起的直接结果就是华人在西方越来越成为最瞩目,甚至争议的族群之一。而全球化的深化,留学潮和移民潮的继续推进,只会让华人的人口不断增加。这个大趋势下,一些都会区如温哥华,多伦多,墨尔本,旧金山等地的华人如何介入,参与及互动于当地社会是具有指标性意涵的。这些地区华人人口多,比例高,而且拥有大量大陆新移民,这可以说是中国崛起过程中最直接发生普通庶民之间的“东西碰撞”最好的实验区。这是从社会学角度和全球化研究角度的意义。

 

另外,中国是整个世界进入现代史后可能第一个成为全球性超级大国的非西方国家。而这个过程中,西方社会微妙的心理和氛围变化一方面极有可能影响普通华人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未来我们不能排除中国与西方(或者说个别西方国家)发生激烈矛盾的可能性。当这样的局面发生的时候,在西方生活的华人或许可以扮演一个重要的关键角色。如果华人有长期参与当地政治的经验和基础,或许当国际格局发生状况的时候,可以比较顺利地去做一些防止矛盾激化和促进社会安定的作用。若没有长期参政的经验和基础,特殊事件发生时,不光可能不能起到建设性作用,甚至可能因为一些不明智或不成熟的举动成为不必要的牺牲品。更重要的是,如果华人社区长期参与本地政治,并且展示自己的积极存在,或许中国与西方两个大体系直接的摩擦和潜在矛盾会因此变得较小,从而难以发生。这样的论述粗看可能有些天方夜谭,只是若有些历史感和趋势性思维,就应该能理解笔者所表达的意涵。

 

结语:路漫漫,你我共同前行

dougjung_at_un-0b801e514668f758b2f45b5ec4a082b9

从1957年郑天华在温哥华中区当选国会议员,华人在加拿大政治史上已经走了六十年。多少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使得这个族群在加拿大这个国家的生存空间可以走到的今天的状况。这是勇于介入政治的结果。而这条路我们也必须继续走下去。特别是当整个社区的经济地位和教育状况都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积极参与建设这个国家。

 

在过去几十年,类似“华人参政运动”,“华人团结参政”的口号在东西部两地都络绎不绝。只是我们不能停留只是喊喊口号,推几个华人面孔的人上去的程度。若想对这个族群有建设性地帮助,华人参政必须普及化和全面化。我们应该回到一些最基本的思考,从讨论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