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威评论:研究华人,分析世界,挑战舆论

文/ 赵一昉 and 卡尔

编/ 赵一昉

 

编者语:不知道各位2016过得如何,祝福所有朋友在新的一年里顺遂平安。《纽威评论》会在2017年开始有节奏地频繁更新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新的微信公众号拿到后,也会第一时间通知大家。本文以观察媒体与舆论环境的角度来点出2016年世界所受到的一个重大冲击 - “后真相时代”的来临。简单粗暴,“蒙古帝国式”(此处仅为比喻,请勿做历史学的考究)的冲击模式,你我何以自处呢?

 

***以下为正文***

woty-1616x468

公元两千零一十六年极有可能是世界史的一个转折点。不论将要来临的是黑暗还是光明,这都会是一个新的开始。有人说这是个“川普年”,有人说这是个“假新闻年”,又有人说这是“网络暴民年”。不论如何定义这一年,媒体新格局在全年逐个重大事件中都扮演了决定性甚至是“造王者”的角色。乃至于牛津词典都决定将“后真相”(Post-Truth) 作为了2016的年度词汇,因为“后真相时代”已经成为了当下的媒体格局的现状。本文希望与所有对“后真相时代”感到不适甚至不满的人进行对话。

 

后真相时代是个长期发展的结果

amusing-ourselves-to-death

都说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新格局导致了后真相时代的来临。新格局并非是这几年才横空出世的,其实可以远溯到几十年来,基于技术革命导致舆论空间的变革后所产生的一种人类传播信息以及接收信息的方式,习惯及文化。这样一种新的方式,习惯及文化所能产生的影响在2016年得以集中爆发。今天世人在谈论这个“后真相社会”状态,本身是一种后知后觉。

 

后真相时代,简单描述就是当做媒体传播信息以及接收新闻资讯渠道的双重门槛都打破到最低的时候,已经没有一个有效的审核机制去监督来来往往的信息,导致没有质量甚至是不真实的内容泛滥成灾。而在一个互联网资本主义时代,做媒体流量为最核心导向的当下,媒体人有着无限动力去“制造新闻”。当有质量的内容,有价值的新闻反复被证明得不到流量和关注的时候,自然质量和价值就不再是媒体工作所要关注的重点。荒谬却又真实的就是,往往“标题党”,“假新闻”,“八卦”及“阴谋论”更能打动人心。于是乎,后真相便一步步成为了人类社会的舆论现状。

 

“吃瓜群众”是常态,而“网络暴民”体现的则是人性

49201609-cached

对今天这个乱局,许多批评者把矛头对准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吃瓜群众”,还有煽动情绪破坏理性讨论氛围的“网络暴民”(troll)。这些批评有道理,但无济于事,因为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

 

媒体要存活必须得到世人的眼球。而世人对什么事物感兴趣其实并不取决于载体。没有媒体的时代,他们关心的或许也是这些。报纸的时代,广播的时代,电视的时代,互联网的时代,世人的“吃瓜”本性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互联网时代并没有把人们的趣味改变了,互联网之前难道就没有《苹果日报》,《太阳报》吗?只不过互联网时代,因为盈利模式的改变,受众第一次拿到了绝对性主导权,并且媒体与受众的角色开始模糊,甚至合二为一。过往或许媒体还可以有自己对于内容的坚持,今天媒体不得不全面向受众妥协。而受众要的就是可以“吃瓜”的内容。甚至面对严肃性,争议性的事件,所有的义愤填膺,激烈争吵也只不过是泛“娱乐至死”的一部分。恐怖袭击也好,美国大选也好,同样是社交媒体一段时间的互相消费。有的人得到情感发泄,有的人扮演意见领袖。只是过了一段时间,热点一过,有多少人认真做延续性的思考?而这种忘了就忘了的状态,真的只是互联网时代才有吗?

2301_160819120456_1

网络暴民也是人类常态的体现。每个人内心那种爆裂性一直存在,但是从前没有网页留言版和社交媒体供人们如此方便地发泄。当互联网充分“言论自由”,又是在一种匿名性的状态下,人性可怕的一面都非常真实地得到了体现。而今年一系列国际性政治事件,带有强烈情绪的网友都起到了“造王者”的作用。一方面社会氛围走到了情绪焦灼的时刻,另一方面当下的互联网载体给了网友,网军和一些不在乎新闻伦理的“新媒体”——最典型便是类似Breitbart这样的另类右翼(Alt-right)媒体,一个充分展示“实力”的空间。

dayo_wong

不论吃瓜,还是网络暴民,肯定都是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只是试图改善现状,所有希望改变现状的人都不应该去过分指望群众能有多高的觉悟性。此处引用香港“栋笃笑”黄子华在一次节目中说过的话:“普通人是没有什么立场的”。好的东西,坏的东西,大多数受众就是概括承受。他们是顺其自然地接受并反馈一个接一个载体。网络上充斥着“启蒙式”的文章,只是那高高在上口吻除了能自我催眠一些“救世情结”之外,又能改变什么呢?

 

“气泡”从地域搬到了网络社区

68f906b7-b12a-4cf0-b9e4-e7fef7d9f65d

“很多人活在气泡中”是很多人解释为什么从英国公投到美国大选,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在社交媒体崛起的当下,受众可以完全屏蔽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媒体和新闻,不断接收与自身价值观符合的内容。久而久之,个体都慢慢活在了“自己的世界”中,他们原有的观点很有可能不断加强甚至变得极端,也越来越难以理解不同立场的人。

 

事实上,“气泡”并非今天才有。在互联网之前的舆论环境中,人们同样活在“气泡”之中,只是这个“气泡”更多取决于地域。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当然都是活在自己被“宣传”结果下对世界的认知之中。就算抛开冷战这样的例子,在信息不如现在那么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另外一个地区的认知都只是停留在一个相对片面和印象化的程度。这份片面,自然也是一种“气泡”。

 

互联网时代的“气泡”某种程度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变成了人们在线上以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为依据开始寻找并建构“网络社区”。其结果就是在一个地域内可以形成不同的世界。同时身处不同地域的人也能是同一世界的人。当精神世界不取决于地域,而政治世界依然建筑于地域之上的时候,就会形成地域内的人完全无法形成建设性妥协的状态。因为整个地域框架内的社会已经从单纯“立场不同”变成了“三观不同”。

donald_trump_supporters_27686739411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的美国大选清楚告诉我们,美国人民似乎开始对“美国和美国人的定义”这样根本性的问题都开始有了认知上的撕裂。而这种根本性的对立将持续激化社会矛盾。

 

思考如何让有质量和有价值的内容传播出去

img_1804

我们知道不满“后真相”的朋友很多。不少人亦希望改变目前这个现状。当下充斥着对于时代,甚至对于新技术的哀嚎,那些真的大可不必。

 

媒体质量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消费者角度的“品味”问题而已,更应该说是对社会未来生死攸关的大事。我们比任何时期都需要高质量的讯息。对此,媒体有媒体的责任,群众有群众的责任,而双方互相指责无济于事。所有不满“后真相”的人们,我们的目标无非是希望假新闻可以少一点,有价值的新闻可以多一点;没有质量的内容可以少一点,有质量的内容可以多一些。并且有价值的新闻和有质量的内容可以传播开来,影响到更多的人。从而避免这段时间,由假新闻和阴谋论来主导重大社会事件的走向。

 

在此,我们应该认清技术进步本身是中性的。关键是在于如何运用,往什么方向运用。在互联网主导舆论的今天,不少批评者都对互联网这个载体对人类带来的负面性做了很详实地剖析。只是在互联网这个载体之上,难道就没有对人类做出正面效应的事情吗?在垃圾讯息泛滥的时候,同时也有许多高质量和有价值的信息,许多知识从未向今天这样触手可得。同理,网络上很容易遇到不同背景的人,有不少人对此采取抗拒的态度,最后陷入了前文所说的“气泡”之中。然而,互联网不也开启了人类之间对话和和解的可能性吗?载体摆在那里,如何运用才是关键所在。

 

所以想改变现状的我们目前能够想到有主要两个方向:

 

1)学习如何更好的运用新技术传播有质量及价值的内容。

 

2)在自己生活中,社交媒体中,自觉多传播有质量及价值的内容。对抗“后真相时代”,应从自我的社交媒体平台做起。

 

***相关文章链接***

 

波斯曼与莱文森对网络媒介批判性思考的独特视角

http://www.zijin.net/portal.php?mod=view&aid=2632

 

Lewinsky: Internet trolls should be Time’s Person of the Year

莱温斯基谈川普成为《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150319_6r6vp_rci-lewinsky_sn635

http://thehill.com/blogs/in-the-know/in-the-know/309310-monica-lewinsky-time-person-of-the-year-shouldve-been-internet

 

黄子华论传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MuVRER0bJs

 

Oxford Dictionaries Word of the Year: post-truth

https://en.oxforddictionaries.com/word-of-the-year/word-of-the-year-2016

 

Covering Politics in a “post-truth” America

https://www.brookings.edu/essay/covering-politics-in-a-post-truth-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