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威评论:研究华人,分析世界,挑战舆论

主持人/ 赵一昉 and 卡尔

资料编辑/ 卡尔

技术支持/

 

 

想听Podcast(广播)就搓上边的条状哦!

在种族歧视的压力之下,海外华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曾经被迫躲进唐人街,与主流社会隔绝。然而,为什么在制度性的种族歧视已经消失、华人经济地位大幅提高的今天,华人社区还是很难融入主流社会?

 

 

***关于这期节目的一些小备注***

 

一、何为“唐人街”?

20%e4%b8%96%e7%ba%aa%e5%88%9d%e7%9a%84%e6%97%a7%e9%87%91%e5%b1%b1%e5%94%90%e4%ba%ba%e8%a1%97

图:20世纪初的旧金山唐人街

唐人街是在种族歧视的压力下,华人为求生存和发展,便聚居在一起。华人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成立了许多社团组织,而这些社团往往具有封闭性质。唐人街是一个集生产(商业活动)和社交为一体的重要活动中心。唐人街内的交流工具是汉语,居民阅读中文报刊,商店、餐馆、旅馆等都用中文招牌,街道名也以中文书写,只通汉语而不懂英文的人完全可以在其中生存下去。在不同城市的唐人街,都有不同的派系领袖管理下所领导的“政府”,他们自行制订规则、分配利益。派系冲突频繁。

 

二、“新唐人街”现象

今天绝大多数的海外华人已经不再生活于唐人街之中了。二战之后,西方国家废除了针对华人的种族歧视法律,使得华人可以自由移居到其它地方。土生华人和新一批华人移民比起先侨们有更好的教育和收入,职业选择也更为多元,因此他们像许多中产阶层一样在族群混居的市中心生活,不需要依附唐人街的秩序。许多唐人街早已变成了旅游景观,里面的居民甚至都不再以华人为主体了。

华人本身是非常多元的,当代语境中的“华人社区”,通常是指80年代起由陆港台新移民为主体的社区。由于中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西方主流媒体中,这个新移民社区往往被当做华人的代表(注意:Chinese也可以指中国人),而融入主流较多的土生华人则不怎么受到特别关注。

华人社区仍然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尽管时代剧变,但他们的封闭性与老唐人街有相似之处,我们称之为“新唐人街”现象:

(1)对本地事务的漠视:华人社区的主要讯息来源是中文媒体,对本地的事务缺乏了解。以温哥华为例,代表传统唐人街声音的《大汉公报》和代表土生华人的Chinatown News在90年代停刊,取而代之的是《星岛日报》、《明报》和《世界日报》。近年来,则是微信新媒体的崛起,传统纸媒开始没落。这些媒体的特点,在于他们是以报道原居地的要点新闻为主。他们并非不报道本地的内容,然而新闻报道中看问题的视角仍然是原居地的思维方式。

关于媒体对身份认同形成的作用,我们要借用安德森的观点: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其著作《想象的社群》(Imagined Communities)一书中指出,民族主义与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印刷资本主义的兴起有着绝大的关联。报纸、书籍的普遍印行,使得身处各地的人们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同步想象发生在远地的事件。有了此种时间与空间的水平联结,想象社群于焉形成。在此社群内,每一成员都存在着与他人共处于一社群的想象。而此种「想象」,也就构成了个人对其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安德森继而指出,民族国家的想象社群具有特定的疆界,跨越此疆界则存在着另一个想象社群。然则安德森所提出的想象社群乃针对印刷媒体而言;印刷媒体传散的范围具有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由印刷媒体构成的想象社群也必定稳固于国界之内。在步入跨国资本主导媒体秩序的今日,因特网无远弗届的穿透力早已超越国界……(李天铎《想象空间与认同并裂:媒介全球化的后果?》)

598227870887479649

图:这张图片通过加拿大华人社区中一些保守党支持者在微信上广为传播,居然使用了“八荣八耻”这种中国官方的宣传套路。

(2)自愿的封闭:过去的唐人街是自卑的,是外部歧视下自我保护的结果,是被迫封闭。不过,那个时代的外部环境也迫使一部分华人产生了强烈融入主流的紧迫感。今天的“新唐人街”是骄傲的,认为自己不需要融入本地也可以过得很好,是自愿封闭。

中国正在崛起,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影响力方面尤为显著。很明显,许多华人移民都面临着是否回流的犹豫,毕竟中国有很多的发展机会。就算留在海外的人,中国也提供了许多文化上的消费品(如中文音乐、电视剧、娱乐节目等等),通过网络触手可得。这使得许多华人对本地没有归属感。

%e5%8d%8e%e7%a4%be

图:华人社团多如牛毛,这张照片令人眼花缭乱

(3)缺乏理念或长远规划:像老唐人街时代一样,华人社团林立,也有无数派系。只不过,今天的华人社团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具有互助的社会功能,而是更多成为华人社区一部分有较高经济地位的人展示影响力的一个手段。与对主流议题的冷漠相对的,是许多华人社团自己组织的活动非常热闹。

所有的华人社团都打着帮助华人“融入主流”的旗帜。问题在于,他们组织的活动往往是缺乏理念,也是没有长远规划的。例如不久之前,针对南海仲裁问题上澳大利亚倾向菲律宾的立场,在澳的华人社团就组织华人向澳大利亚政府发起抗议。我们并不是说海外华人不可以有亲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想法,但问题在于主流社会怎么看?明明已经在外安居了下来,但这种挥舞红旗的举动等于告诉主流社会华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的代言人,这岂不是给真正的排外者一个很好的借口?此外,华人明明是多元的,并不是所有华人都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些华人社团在宣传中强调“全体华人”,结果为了原居国的政治,本地的华人在内部发生了冲突,值得吗?

结语

“新唐人街”现象的形成,是有它的时代背景的,所以不能看成是华人自身觉悟的问题。面对华社乱象,我们也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无论如何,我们希望华人至少应该正视这一问题。如何超越“新唐人街”,将会是《纽威评论》的核心主题之一,请大家持续关注。

 

***延伸阅读***

想象空间与认同并裂:媒介全球化的后果?

http://chinamediaresearch.cn/article.php?id=1101

我是谁: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迷思

http://www.duxuan.cn/doc/22653778.html